导入数据...
实验室教师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
[西南土地资源评测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9月27日
  查看:34
  来源:

921日至23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中国郑州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共同承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4个单位的4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

此次研讨会设置13场专题报告会和1场期刊交流会,共155个报告,收录摘要188篇。专题报告会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设有生物多样性起源、编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昆蒙框架及公众参与等核心议题,全面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成果与贡献。期刊交流会探讨了模型构建、机器学习等先进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会议邀请九位专家作大会报告,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实验室李婷副研究员作了《青藏高原东部山地森林生物量碳密度与优势种   demography动态相关》的报告,研究围绕如何提高已有森林生物量碳密度的关键问题,识别了青藏高原典型山地森林中20种优势树种生长、死亡和招募率的变化及其差异,分析了森林树密度和林龄对20种树种生长、死亡和招募率的影响,及各物种demography对生物量碳密度动态的影响。针对森林提质增效的改造问题,研究指出哪种物种生长与发生更有利于生物量碳密度提高,哪种物种个体死亡导致碳密度下降。整体而言,过去40年里优势种树木的生长和招募抵消死亡对森林碳密度的负作用,使碳密度增加。结合空间上各优势种的种群动态变化差异,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建议:第一,管理者需关注较低海拔地区的树种组成变化,如南部地区云南松和落叶松的高死亡率,建议在南方种植华山松取代它们;第二,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区域的造林项目中,适合提升碳密度的树种包括各种类型的冷杉、桦树、云杉。而低纬度即南部区域,更适宜种植五角槭、云南松、落叶松和蒙古栎;第三,竞争使高密度的松树死亡率增加,通过间伐将碳转移到木制产品,可持续固碳。该研究增强了对森林树木人口地理学补偿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种群动态与森林碳汇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证明了科学造林规划和森林管理的重要性。

李婷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撰稿:李婷

                                                                                                                                                                                                               审核:杨存建

【编辑:管理员】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