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实验室教师参加第十三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
时间:2024-12-20 00:00:00    编辑:管理员
    查看:53

20241214日至1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定于20241214日至15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设有开幕式暨特邀主旨报告、专题学术研讨14个分会场以及研究生专场,共18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重金属领域3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了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风险防控、重金属污染场地及土壤修复与管控、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循环及其阻控等领域的新动态和技术成果。

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党办(办公室)主任卢佳新主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胡华龙,西南大学副校长白显良分别致辞。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魏世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龙华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平,井冈山大学校长、教授罗旭彪,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师华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龙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魏世强以及贵州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周少奇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特邀主旨报告。

实验室龙治杰助理研究员作了《尾矿库植被恢复序列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的报告,围绕尾矿库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过程、主要人为来源以及重金属对尾矿库植物金属积累和土壤生态功能的潜在影响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强调了关注植被恢复过程中重金属浓度及有效性的增加(增加环境风险及微生物C限制)的现实意义;同时提供了一种耐重金属、耐旱耐贫瘠,能迅速提升土壤质量的,可作为先锋植物应用于矿山修复的优秀恢复植物候选-黄茅。系列研究结论对于深化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以及发展丰富的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龙治杰助理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撰稿:龙治杰

                                  审核:杨存建